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管他红尘万丈 观中自有乾坤







北京白云观,“全真第一丛林”,大隐隐于闹市之中。道士们的武学修为,如今已难得一见。然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无为而治中,一套原始太极拳在骆巨方道长手中徐徐展开……



  北京白云观,青烟缭绕,闹市中的一方净土。挽着发髻的道士长袖飘飘,飘过身前,安详的表情,让人恍如隔世。
  此处便是被称为“全真第一丛林”的道家清修之地。提起全真教,人们最熟悉的便是金庸小说里在华山论剑中夺得天下武功第一名头的“中神通”王重阳,自然,还有在嘉兴烟雨楼大战“江南七怪”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不过,眼前的白云观,基本看不到习武道士的身影。要了解全真派武功,白云观的监院李信军道长推荐了他的师弟钟信松道长。而在谈起道教武功时,全真华山派的钟信松道长又建议,务必要拜访一下白云观另一位道长——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骆巨方。全真教与正一教,本属道教内两大门派,在向来有“门户之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长们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争是不争
  这么多年来,全国很多武术协会慕名来请骆巨方去一展身手,但他从来没主动去跟别人比试过。
  “就是那个大冬天光着脊梁练功的人吧?”
  提起骆巨方,首都钢铁公司的老人们印象依然很深刻。
  到今年为止,骆巨方还俗已整整41年了,然而在他的家里,仍然供奉着道家张三丰祖师的神像,拂尘、古琴、经书也样样不少。
  道教修行,自古就有出家和在家之分,骆道长的正一清微派就是在家修行的流派。现在,除了在家修行外,他每周去两次白云观,为观里的道友们讲授他的独门“原始太极拳”。白须长袍的骆道长看来果然仙风道骨,神采奕奕。他说,从进首钢工作到现在,即便是在多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他从没拉下练习武术。
  骆巨方生于1949年,道号启泽散人。13岁那年,因为家穷,他选择了出家,拜在关帝庙正一清微派第十五代传人安声远道长门下,跟随恩师学习道教武功。骆巨方原来所在的关帝庙在前门附近,一年后,因为北京要修地铁,关帝庙被拆,他和安道长才来到白云观。不过,在观里待了还不到两年,文革就来了。红卫兵把观里的道士都轰了出去。师父被轰到了眼镜厂,骆巨方也被“安置”到了石景山区的首钢。
  那是1967年,骆巨方还记得,自己被分到了热轧钢车间,从一个道士转眼变成炼钢工人。
  “几米之外就是大加热炉,刚烧出来的板坯从炉里出来时都烧得发白,呼呼冒着火苗。拿着大铁钳子干活,热、累,还有刺耳的噪音,边上还靠着沥青油的管道,那可是致癌物。”回想过去,骆巨方的表情也变得丰富起来,“可我就这么挺了下来,靠的就是练功夫练出来的意志。”
  现在,骆巨方已经继承了师父的衣钵,成为正一清微派唯一能把360式原始太极拳打完的弟子。在他手里,这套让武术爱好者们倍感神秘的道教原始太极拳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尽管名声在外,骆巨方却甚少竞争之心这些年来,全国很多武术协会曾慕名前来请他去一展身手,但他从来没主动去跟别人比试过,“道教讲究与世无争,不提倡和人打架,”加上道教武功惯例是不外传,这套原始太极拳在江湖上很少看到,更不用说练家子了。
  道家讲究“流水不争先”,道长们也很少主动显露武功,但这并不是说道家功夫没有技击性。清欲道人钟信松道长来自崂山,时常会回忆起他的师父——全真金山派掌门人匡常修。有一次,有两个高手来崂山找匡道长比武,在山门护卫的钟信松看到来人进了大殿,没多长时间就出来了,师父让他送客,他听见挑战者临走时还在嘀咕,这个老道太厉害了!
  匡常修道长古稀之年时依然眼明手快,能用手指捏住正在飞行的蜻蜓,说捏头就捏头,说捏翅就捏翅。在他92岁高龄的时候,一个弟子带徒孙来拜见,匡道长伸出手握拳让徒孙搬,二十多岁的徒孙竟不能搬动分毫。

  不争是争
  这是三丰祖师爷创下的一套拳法,无论以后传到哪一代人手里,名字都叫原始太极拳,永远不得更改。
  俗话说:“十道九医”。在骆巨方和钟信松心中,道家修练的不止是功法,还有医道和强身健体之术,这些更让他们心仪。
  骆道长很少收徒弟,但有不少学生跟他学习武术,主要还是为了祛病强身。骆道长经常拿自己做例子:“我退休时去首钢办手续,办事人员在档案中找不到任何一张病历,原来我从未到北京的医院开过方子。”红光满面的骆巨方说起这事甚是得意,“退休已经12年了,我从来没去看过病,也没吃过药。”他解释道,“原始太极拳的前13式由13组动作组成,每一组动作都对症治病,练一种动作都能抑制一种病。”
  “太极拳适宜于男女老幼,有通气的功效”,钟信松道长谈起拳术来也是兴致勃勃:“我在练‘头顶包月’这一招时,会有一种特别放松的感觉,有一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
  一般的武术流派传人,总有把本派武术发扬光大的宏愿,但骆巨方认为这事不能强求。道家有“宁劝十人还俗,不劝一人修道”之说,归根结底,修道是件非常清苦的事。骆道长的看法很简单:“道家的清修在我看来是种缘分,没有必要去搞得轰轰烈烈,有缘之士自然会找上门来,想练武之人,他会主动来请教。”
  武林中动辄树立一个“某某氏”功法,骆巨方对此不以为然:“我的师爷高虎臣在东北的时候,有人曾建议他把这套原始太极拳改名为‘高氏太极’,但师爷不同意。传到我师父安声远这里,同样也没有改。这是三丰祖师爷创下的一套拳法,无论以后传到哪一代人手里,名字都叫原始太极拳,永远不得更改。”
  正是通过骆巨方默默的努力,这套古老的“原始太极拳”绝艺才得以在上世纪90年代重现于世,这正应了道家的话:不争即是争,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武学并不是道士们必须练的,现在白云观还在练的也就是十几个道士,习武就像是选修课。
  道家修行有两种形式,一为文修,一为武修。现在,白云观的道士们很多都是文武双修,文修也往往更胜武修。钟信松道长回忆起师父匡常修时,也深有感触:“匡道长虽然武功惊人,但是他并不把武功作为修行的最高境界,他有更丰富的精神追求,除了致力于武术外,更醉心于道学、医学、气功的研究。”
  匡常修道长会拉京胡,能唱京戏,编过剧本,画过吕祖像,对音乐、戏剧、美术、小说和诗词歌赋等,都有着广泛的爱好。受师父影响,钟道长平时除了练拳也喜欢拉上一曲《汉宫秋月》。
  白云观里,习武并非是道士们必须的选择,“即使习武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钟信松介绍说:“道友们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学医。”现在能保持习武习惯的,大多还是和钟道长从崂山过来的师兄弟,不过即使是练武,大家也都是打单,靠自修,并不像别的门派那样强制性要求苦练。
  每周都到白云观教授武功的骆巨方对此也显得很开通:“道家讲究道法自然,武学并不是道士们必须练的,现在白云观还在练的也就是十几个道士,习武就像是选修课。”
  又是一个清晨,白云观的殿堂前,禅房边,零零星星走过几个高挽发髻,身着道袍,高筒白袜,黑色圆口鞋的道士,在观里,他们决不会高声喧哗,也不会左顾右盼。大概,道家眼中,一切原本就“希言自然”。

传说与现实
  全真派VS正一派
  丘处机究竟会不会武功
  张三丰别号“张邋遢”
  全真派,创始人为南宋道士王重阳。全真派的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静坐苦修,而达到返本还真,得道成仙。教中重视符的一派在元明时期归结为正一道。元朝以后道教分成正一、全真两大派,并传承至今。
  丘处机掌教以后,全真教在元朝鼎盛一时,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派使节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以道家清静无为,敬天、爱民、戒杀的道理劝谕成吉思,成吉思汗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白云观,终年80岁。有意思的是,这位被称为全真派承前启后者之一的高人究竟会不会武功,还颇有争论。
  由丘处机本人所创的全真龙门派在支派中最为壮大,其中又由孙玄清发展出了龙门金山派,而崂山匡常修道长已是金山派第二十一代传人,他的徒弟李信军和钟信松后又从崂山辗转至北京白云观。
  正一派,创始人是天师宗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正一是道教各符派大联合后形成的道派,又缘于结盟时的仪式,也称“三山滴血派”。
  该派道士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亦无严格的清规戒律。原符诸派并入正一道后,有的至今保持自身特色延续不绝,有的则与其它宗派融合。
  据说张三丰也是正一派道士,因为不拘形迹,人称“张邋遢”,相传他容貌伟岸,不惧寒暑,一顿饭可以吃好几升米。有时数日一食,有时数月不食,他把少林派武功和道家理论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创立了以武当拳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
  原始太极拳相传为轩辕黄帝根据蛇和喜鹊相斗时的形态所始创,后经张三丰等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的动静形态,刚柔相济,快慢相兼,讲究以静制动,把技击、养生溶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拳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