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太极拳渊源说

太极拳古秘谱歌曰:昔日轩辕到常山,遇见蛇鹊斗坡前。鹊啄蛇头尾相护,鹊啄蛇尾头相连。鹊啄蛇腰首尾应,黄帝一见非偶然,因观二物频相斗,始此留下太极圈。
另歌日:蛇缠鹊跃世间稀,十个拳家九不知。起落返随无休息,两宗妙法见神奇。太极乃是蛇形法,八面拳将鹊跃师。动静开合随意转,呼吸灵活便相宜。又歌日:八面熊拳自轩辕,摸揽挨推气自然。沾连黏随须领顶,手拨合进发玄关。
遢邋派《原始太极拳》云:
椐老拳谱上记载,此拳法最初,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根据蛇和喜鹊相斗时的形态所始创。距今有五千年历史了。在原来老拳谱上,对此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其原文是这样写的:“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隅然,从此留下太极拳。”(按:此段与吴氏太极所传的太极古谱歌诀大体相同)此拳法后来,经过历代真人,祖师的逐步充实和完善。最终,才形成今天这样、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既有养生,又有技击,完整系统的拳法。老拳谱上记载着,拳中很多动作,都是根据各种飞禽走兽的形态,加以创编。例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倒撵猴、鹤斜飞、等等。关于这方面,写的非常详细。例如:某个动作,是由哪位真人、在何年、何日、什么地方、根据什么所创编。全都记载的清清楚楚。光是历代真人画像,就有近百幅。万分痛惜的是,此拳谱毁于文革之中。老拳谱上还记载着,过去有好多位真人,曾经在此拳的基础上,演变出多种拳法。如:吕洞宾祖师,曾创编了“吕式太极拳”,陈抟老祖,曾创编了“华山太极拳”,张三丰祖师,曾创编了“张式太极拳”,其它还有“云房太极拳”、“戊已太极拳”、 “龙形太极拳”等等。 “原始太极拳法”传至《道教邋遢派》时。即被尊为,本门派的主要功法,从此代代相传。清朝未年,我的师爷,娥媚道人高虎臣。被李鸿章从青城山,接到北京,任贴身镖师。满清复灭以后,我师爷就在哈德门外,火神庙住持。在此期间,曾收了几个俗家弟子。从那

“古拳”寻根记——曲庭文


这些日子,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由衷地感谢《武魂》杂志——由于《武魂》的搭桥,我的吴式太极“古拳”寻到了根。《武魂》2007年第2期刊载了“


回忆我的父亲曲广成”一文,文章刊出后不久,我即接到了北京张萌小友的电话。张萌是个热心人,今年38岁,在经营公司的百忙中,多次打电话来沟通对太极拳的认识,积极地给我提供“寻根”的信息。张萌称,文中介绍的动作名称顺序与他所学的太极拳基本一致,希望有机会当面印证。2008年第6期《武魂》又刊载了一篇介绍我的文章。7月初张萌再次打来电话,7月8日,我与张萌在沈阳鲁迅儿童公园见了面。张萌是为了印证这趟“古拳”专程而来——上午9点乘飞机抵沈,下午4点再飞回去——真是个让人敬佩的“拳痴”。在公园的树林中,我们彼此演练了一遍太极拳,拳架果然很接近,只不过风格略有不同。张萌的拳势很低,动作幅度很大,十分吃功夫。张萌对该拳的传承作了简要介绍,称安老先生的来历已从牛胜先老师那里得到一些消息,希望我尽快赴京与牛老师及张萌的老师骆巨方道长一晤。其实,我跟牛胜先老师在1984年全国推手比赛时就相识了,当时他是北京队的教练,我是辽宁队的运动员,但由于不知道牛老师对吴式“古拳”来历知情,于是失之交臂,以致这么多年来踏破铁鞋无觅处。临近周末,张萌又来电话催促,说牛老师原本要回珠海去的,听说有人要从沈阳来“寻根”,特意把行程推迟了两天。一听这话,我立刻张罗买票赶往北京。12日的中午,张萌领着我见到了牛老师。牛老师年届古稀,记忆力却非常好,一见面就认出了我:“这不是曲庭文吗!老相识了,却不知道我们是‘同门’呢。”牛老师讲,当年他开始学武的时候只有13岁,是在白云观跟着崔理真、高虎臣道长学的,当时经常跟崔道长、高道长一起练功的有个叫安长龄的,就是安书平的父亲。安长龄是杨班侯的弟子,安老先生于1953年辞世,活了大概93岁吧。那么安书平又是怎么来到汤岗子疗养院的呢?当年有个鞍钢的党委书记,得了绝症,医生说“不必治了,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这人在绝望之际,遇上了在中山公园教拳的安长龄,就跟着学太极拳,练了一年病竟然好了,于是他就邀请安长龄先生到鞍山汤岗子疗养院任体疗师,好把健康的福音带给更多需要的人。由于安长龄当时已是年老体衰,自己就没有去,而是让儿子安书平去了。那时候,安书平也快有70岁了。后来安书平返回北京,又经历了文革,往后就没有了下落。由于老安家的后人都不练拳,这趟拳在安家就后继无人了。安长龄老先生在白云观和中山公园教过一些人,即使现在有在世的,也零星无几。牛老师又讲,安长龄与崔道长、高道长他们练的是一样的拳,叫“原始太极拳”,又称“老拳”、“老太极”,那时候没有‘吴式’之说,至于后来为啥变成了吴式古拳,就不太清楚了,也许安长龄后来又吸收过全佑的东西也说不定。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趟拳一直是道家秘传的。这也算一家之言,姑妄存之。说着牛老师还起身演示了太极起式、玉女穿梭和四种云手,跟我所练的确实一模一样。其中,我们的揲云手,牛老师称别劲云手。第二天,我们又赶去石景山见张萌的老师——骆巨方道长。骆道长刚届六十,年龄比我还小着几岁,身为道教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获乃师安声远道长倾囊相授,系统掌握了丹、医、药、拳、械等道家邋遢派功法,但待人谦和守礼,没有一丝的狂傲之气。骆道长同弟子们的练功场地在一片浓密的树林里,我们在此边练边谈。将彼此演练的一对照,骆道长说,你们的“古拳”过渡处小动作比较多,实战意义也明显些,而他们的“原始太极拳”更偏重养生,但显然这两个拳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骆道长讲,据老拳谱记载,这个拳叫“原始太极拳”,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据说是老祖宗轩辕黄帝根据蛇雀相斗而创,后经历代真人、祖师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溶于一炉,才成了今天这样独特的道家风格。此拳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动,又名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颏皆通;静,是技击的主要部分;快,也称后劲十三式,共十二套动作,练时发劲要求猛、暴、脆、快、硬;慢,也称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该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二是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结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三是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乘虚而入,见隙发招。该拳一直为道家所珍视,向不外传。清朝未年,娥媚道人高虎臣被李鸿章从青城山接到北京,任贴身镖师。清亡后,高虎臣就在北京哈德门外住持火神庙(后受邀转到白云观)。在此期间,曾收了几个俗家弟子。从那时起,“原始太极拳法”才开始流入社会。骆道长强调,这个拳不是一个人创的。老拳谱上记载,拳中很多动作,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倒撵猴、鹤斜飞等等,都是根据各种飞禽走兽的形态进行创编的。具体某个动作,是由哪位真人在何时何地如何创编的,老谱都有详细的记载。可惜这个老谱在文革中毁了。后来四处寻找,都再没有找到这个老谱,现在的动作名称是按照回忆记下来的,或许会有出入。午饭后,去骆道长家中小坐,道长赠送《原始太极拳》书一册、光盘一套。书中记载的缠揽手、托天抱月、盘手式、扁踩脚、斗手式、倒打鞭、滕蛇吐信等许多动作都与吴式太极“古拳”完全一致,而这些名称在其他太极拳的传承中是很少遇到的。这次在北京共停留两天一夜,收获颇多,值得回味。尽管安长龄的“老拳”是杨班侯所传,还是白云观道士所传,尚需深入探究;究竟怎样从无门无派的“老拳”演变成了吴式,还要进一步辨析,但毕竟在轮廓上吴式太极“古拳”寻到了根,为此我非常兴奋。再次感谢《武魂》的传针引线!感谢聚集在《武魂》周围的武术同好们的古道热肠!

原始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相传轩辕黄帝根据蛇鹊相斗所创,拳谱记载:“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黄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后经张三丰等道人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溶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



  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 (一)动部:又名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颏皆通。(二)静部:是技击的主要部分。(三)快部:也称后十三式,共十二套动作。练时发劲要猛、暴、脆、快、硬。(四)慢部:也称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原始太极拳的特点分三个方面:(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

管他红尘万丈 观中自有乾坤







北京白云观,“全真第一丛林”,大隐隐于闹市之中。道士们的武学修为,如今已难得一见。然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无为而治中,一套原始太极拳在骆巨方道长手中徐徐展开……



  北京白云观,青烟缭绕,闹市中的一方净土。挽着发髻的道士长袖飘飘,飘过身前,安详的表情,让人恍如隔世。
  此处便是被称为“全真第一丛林”的道家清修之地。提起全真教,人们最熟悉的便是金庸小说里在华山论剑中夺得天下武功第一名头的“中神通”王重阳,自然,还有在嘉兴烟雨楼大战“江南七怪”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不过,眼前的白云观,基本看不到习武道士的身影。要了解全真派武功,白云观的监院李信军道长推荐了他的师弟钟信松道长。而在谈起道教武功时,全真华山派的钟信松道长又建议,务必要拜访一下白云观另一位道长——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骆巨方。全真教与正一教,本属道教内两大门派,在向来有“门户之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长们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争是不争
  这么多年来,全国很多武术协会慕名来请骆巨方去一展身手,但他从来没主动去跟别人比试过。
  “就是那个大冬天光着脊梁练功的人吧?”
  提起骆巨方,首都钢铁公司的老人们印象依然很深刻。
  到今年为止,骆巨方还俗已整整41年了,然而在他的家里,仍然供奉着道家张三丰祖师的神像,拂尘、古琴、经书也样样不少。
  道教修行,自古就有出家和在家之分,骆道长的正一清微派就是在家修行的流派。现在,除了在家修行外,他每周去两次白云观,为观里的道友们讲授他的独门“原始太极拳”。白须长袍的骆道长看来果然仙风道骨,神采奕奕。他说,从进首钢工作到现在,即便是在多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他从没拉下练习武术。
  骆巨方生于1949年,道号启泽散人。13岁那年,因为家穷,他选择了出家,拜在关帝庙正一清微派第十五代传人安声远道长门下,跟随恩师学习道教武功。骆巨方原来所在的关帝庙在前门附近,一年后,因为北京要修地铁,关帝庙被拆,他和安道长才来到白云观。不过,在观里待了还不到两年,文革就来了。红卫兵把观里的道士都轰了出去。师父被轰到了眼镜厂,骆巨方也被“安置”到了石景山区的首钢。
  那是1967年,骆巨方还记得,自己被分到了热轧钢车间,从一个道士转眼变成炼钢工人。
  “几米之外就是大加热炉,刚烧出来的板坯从炉里出来时都烧得发白,呼呼冒着火苗。拿着大铁钳子干活,热、累,还有刺耳的噪音,边上还靠着沥青油的管道,那可是致癌物。”回想过去,骆巨方的表情也变得丰富起来,“可我就这么挺了下来,靠的就是练功夫练出来的意志。”
  现在,骆巨方已经继承了师父的衣钵,成为正一清微派唯一能把360式原始太极拳打完的弟子。在他手里,这套让武术爱好者们倍感神秘的道教原始太极拳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尽管名声在外,骆巨方却甚少竞争之心这些年来,全国很多武术协会曾慕名前来请他去一展身手,但他从来没主动去跟别人比试过,“道教讲究与世无争,不提倡和人打架,”加上道教武功惯例是不外传,这套原始太极拳在江湖上很少看到,更不用说练家子了。
  道家讲究“流水不争先”,道长们也很少主动显露武功,但这并不是说道家功夫没有技击性。清欲道人钟信松道长来自崂山,时常会回忆起他的师父——全真金山派掌门人匡常修。有一次,有两个高手来崂山找匡道长比武,在山门护卫的钟信松看到来人进了大殿,没多长时间就出来了,师父让他送客,他听见挑战者临走时还在嘀咕,这个老道太厉害了!
  匡常修道长古稀之年时依然眼明手快,能用手指捏住正在飞行的蜻蜓,说捏头就捏头,说捏翅就捏翅。在他92岁高龄的时候,一个弟子带徒孙来拜见,匡道长伸出手握拳让徒孙搬,二十多岁的徒孙竟不能搬动分毫。

  不争是争
  这是三丰祖师爷创下的一套拳法,无论以后传到哪一代人手里,名字都叫原始太极拳,永远不得更改。
  俗话说:“十道九医”。在骆巨方和钟信松心中,道家修练的不止是功法,还有医道和强身健体之术,这些更让他们心仪。
  骆道长很少收徒弟,但有不少学生跟他学习武术,主要还是为了祛病强身。骆道长经常拿自己做例子:“我退休时去首钢办手续,办事人员在档案中找不到任何一张病历,原来我从未到北京的医院开过方子。”红光满面的骆巨方说起这事甚是得意,“退休已经12年了,我从来没去看过病,也没吃过药。”他解释道,“原始太极拳的前13式由13组动作组成,每一组动作都对症治病,练一种动作都能抑制一种病。”
  “太极拳适宜于男女老幼,有通气的功效”,钟信松道长谈起拳术来也是兴致勃勃:“我在练‘头顶包月’这一招时,会有一种特别放松的感觉,有一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
  一般的武术流派传人,总有把本派武术发扬光大的宏愿,但骆巨方认为这事不能强求。道家有“宁劝十人还俗,不劝一人修道”之说,归根结底,修道是件非常清苦的事。骆道长的看法很简单:“道家的清修在我看来是种缘分,没有必要去搞得轰轰烈烈,有缘之士自然会找上门来,想练武之人,他会主动来请教。”
  武林中动辄树立一个“某某氏”功法,骆巨方对此不以为然:“我的师爷高虎臣在东北的时候,有人曾建议他把这套原始太极拳改名为‘高氏太极’,但师爷不同意。传到我师父安声远这里,同样也没有改。这是三丰祖师爷创下的一套拳法,无论以后传到哪一代人手里,名字都叫原始太极拳,永远不得更改。”
  正是通过骆巨方默默的努力,这套古老的“原始太极拳”绝艺才得以在上世纪90年代重现于世,这正应了道家的话:不争即是争,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武学并不是道士们必须练的,现在白云观还在练的也就是十几个道士,习武就像是选修课。
  道家修行有两种形式,一为文修,一为武修。现在,白云观的道士们很多都是文武双修,文修也往往更胜武修。钟信松道长回忆起师父匡常修时,也深有感触:“匡道长虽然武功惊人,但是他并不把武功作为修行的最高境界,他有更丰富的精神追求,除了致力于武术外,更醉心于道学、医学、气功的研究。”
  匡常修道长会拉京胡,能唱京戏,编过剧本,画过吕祖像,对音乐、戏剧、美术、小说和诗词歌赋等,都有着广泛的爱好。受师父影响,钟道长平时除了练拳也喜欢拉上一曲《汉宫秋月》。
  白云观里,习武并非是道士们必须的选择,“即使习武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钟信松介绍说:“道友们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学医。”现在能保持习武习惯的,大多还是和钟道长从崂山过来的师兄弟,不过即使是练武,大家也都是打单,靠自修,并不像别的门派那样强制性要求苦练。
  每周都到白云观教授武功的骆巨方对此也显得很开通:“道家讲究道法自然,武学并不是道士们必须练的,现在白云观还在练的也就是十几个道士,习武就像是选修课。”
  又是一个清晨,白云观的殿堂前,禅房边,零零星星走过几个高挽发髻,身着道袍,高筒白袜,黑色圆口鞋的道士,在观里,他们决不会高声喧哗,也不会左顾右盼。大概,道家眼中,一切原本就“希言自然”。

传说与现实
  全真派VS正一派
  丘处机究竟会不会武功
  张三丰别号“张邋遢”
  全真派,创始人为南宋道士王重阳。全真派的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静坐苦修,而达到返本还真,得道成仙。教中重视符的一派在元明时期归结为正一道。元朝以后道教分成正一、全真两大派,并传承至今。
  丘处机掌教以后,全真教在元朝鼎盛一时,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派使节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以道家清静无为,敬天、爱民、戒杀的道理劝谕成吉思,成吉思汗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白云观,终年80岁。有意思的是,这位被称为全真派承前启后者之一的高人究竟会不会武功,还颇有争论。
  由丘处机本人所创的全真龙门派在支派中最为壮大,其中又由孙玄清发展出了龙门金山派,而崂山匡常修道长已是金山派第二十一代传人,他的徒弟李信军和钟信松后又从崂山辗转至北京白云观。
  正一派,创始人是天师宗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正一是道教各符派大联合后形成的道派,又缘于结盟时的仪式,也称“三山滴血派”。
  该派道士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亦无严格的清规戒律。原符诸派并入正一道后,有的至今保持自身特色延续不绝,有的则与其它宗派融合。
  据说张三丰也是正一派道士,因为不拘形迹,人称“张邋遢”,相传他容貌伟岸,不惧寒暑,一顿饭可以吃好几升米。有时数日一食,有时数月不食,他把少林派武功和道家理论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创立了以武当拳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
  原始太极拳相传为轩辕黄帝根据蛇和喜鹊相斗时的形态所始创,后经张三丰等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的动静形态,刚柔相济,快慢相兼,讲究以静制动,把技击、养生溶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拳法。